追寻真理不过是一种逃避

如果我们了解了不完整本身,那么我们就不再需要寻找目标,目标不过是个替代品而已。 — 克里希那穆提

在这些讲话中,我试图说明,行动只要关涉到努力和自我控制——我也解释了我用这些词语表达怎样的含义——生命就必然会变得狭隘和局限,但是只要行动是不费力的、自发的,那么就会有完整的生命。然而我所说的,关系到生命本身的完满,而不是被误解为自由解放的混乱。我会再解释一下我说的不费力的行动意味着什么。

当你意识到不完整,你就会有实现某个目标或者结果的愿望,而这目标会成为你的权威,你希望因此能够填满那空虚、那不完整。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不停地寻找目标、结果、形象和理想作为我们的慰藉。我们向着目标不停地努力,因为我们意识到了产生于不完整的诸多挣扎。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不完整本身,那么我们就不再需要寻找目标,目标不过是个替代品而已。

要了解不完整及其根源,你必须弄清楚你为什么要追求某个目标。你为什么要向着目标努力?你为什么想根据某个模式来训练自己?

因为你或多或少地意识到存在着不完整,这就催生了不停的努力、不停的奋斗,头脑为了逃避这不完整,建立起理想这种权威,理想能带来慰藉,希望它能作为向导。因此行动本身就变得毫无意义,它仅仅变成了向着目标和结果前进的垫脚石。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,你把行动仅仅当做是奔向目标的工具,行动的意义就丧失了。你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巨大的努力,你把行动的重要性放在它所达到的目标上——而不是行动本身。

大多数人都困在对奖赏的追求中,以及逃避惩罚的努力中。他们为了结果而努力,他们受动机驱使,因此他们的行动不可能完整。你们大多数人都困在这不完整的牢笼中,因此你们必须意识到那牢笼。如果你们不明白我的意思,请打断我,我会再解释一次。

我说你必须意识到你是个囚徒,你必须觉察到你不断试图逃避不完整,而你对真理的追寻不过是一种逃避。通过自我修炼和获取成就,你对真理、对神进行的所谓追寻,不过是对不完整的一种逃避。

不完整的根源正是对成就的追求,但是你不停地逃避面对这个根源。产生于自我修炼的行动,产生于恐惧或者想要成就的渴望的行动,是不完整的根源。当你觉察到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不完整的根源时,你就从那不完整中解放了出来。你觉察到牢笼的那一刻,牢笼对你来说就不再是问题了。只有当你对生活中的行动毫无觉察时,它才会是个问题。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们不完整的根源,从这种无知中产生了无止境的努力。当他们觉察到根源——也就是对成就的追求——那么在那觉察中就有了完整,那完整完全不需要任何努力。你的行动中就不会有任何努力、任何自我分析和训练。

从不完整中产生出对舒适和权威的追寻,而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的企图,剥夺了行动本身内在的意义。但是当你以你的头脑和内心充分觉察到不完整的根源时,不完整就结束了。从这觉察中就产生了无限的行动,因为行动本身就具有意义。

换句话说,只要头脑和内心困在欲求和愿望中,就必然会有空虚。你想要得到某些东西、想法或者人,只有此时你才意识到自己的空虚,而那欲求导致了选择。有愿望时必然会有选择,而选择促使你进入互相冲突的经验中。你有选择的能力,因此你用选择局限了自己。只有当头脑摆脱了选择时,才会有解放。

所有的欲求、所有的愿望都使人盲目,你的选择产生于恐惧,产生于想要得到慰藉、舒适和奖赏的渴望,或是狡猾算计的结果。因为你内心空虚,所以有渴望。因为你的选择始终基于获得的想法,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辨别力、真正的洞察力,而只有欲求。当你选择时,而你确实进行选择,你的选择只会进一步制造一系列的境况,导致更多的冲突和选择。你的选择,产生于局限,建立起更进一步的一系列局限,这些局限制造出“我”、自我这个意识。你将成倍增加的选择称为经验。你寄望于这些经验将你从束缚中解救出来,但是它们永远无法带你脱离束缚,因为你把经验当做一个不停获取的过程。

让我来举例说明这一点,这个例子或许能传达我的想法。

假设你失去了你深爱的人,因为他去世了。死亡是个事实。现在你立即体验到一种失去感,一种想要再次靠近那个人的渴望。你想让你的朋友回来,但是因为你无法让他回来,你的头脑制造出或者接受了一个能满足你情感渴望的想法。你爱的人从你身边被带走了。然后,因为你痛苦,因为你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空虚、孤独,你想要你的朋友回来。

也就是说,你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,把它搁置一旁,或者忘掉它;你想要减轻你意识到的那种空虚,而那空虚早已隐藏在你与你爱的朋友相处之时。你的欲求产生于想要得到安慰的渴望;但是由于你无法获得他依然健在的那种安慰,你就想出某种能够带给你满足的观念——转世、死后重生、所有生命的合一。在这样的观念中——我不说它们是对还是错,我们改天再讨论这些——我说,你从这样的观念中获得安慰。也就是说,没有真正的洞察,你可以接受任何观念和任何原则,只要它们此刻能满足你、能驱除导致痛苦的空虚感。

所以你的行动建立在想要得到舒适的想法之上,建立在累积经验的观念之上,你的行动取决于根植于愿望的选择。但是一旦当你以你的头脑和内心、以你的整个存在觉察到愿望的无益,空虚就止息了。现在你仅仅局部地意识到这空虚,所以你试图通过阅读小说、通过忘我于人类以文明之名制造出的各种消遣中来获得满足,而这种对感官享受的追求你称之为经验。

你必须以你的头脑以及心灵认识到空虚的根源就是渴望,渴望导致选择并妨碍真正的洞察。当你觉察到这一点,欲求就止息了。

正如我所说的,当一个人感觉到某种空虚、某种需要时,他会不加辨别地接受。而构成我们生活的大多数行动,都基于这种需要感。我们也许认为我们的选择以理性、以辨别力为基础;我们也许以为,我们在做出选择之前会权衡可能性并计算概率。但是因为我们内心有着渴望、需要和欲求,我们不可能知道真正的洞察力或者辨别力。当你认识到这一点,当你以你的整个存在从情感上以及智力上觉察到这一点,当你认识到欲求的无益,欲求就止息了,于是你就从空虚感中解脱出来。在那觉察的火焰中没有训练,没有努力。

但是我们没有充分觉察到这一点;我们没有觉察,因为我们在欲望中体验到快乐,因为我们不断希望欲望中的快乐能压倒痛苦。我们为了得到快乐而孜孜以求,即使我们知道快乐与痛苦形影不离。如果你彻底明白了这其中的全部意义,你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;于是你就会经历到从欲望中的解脱,进而是从选择中的解放,于是你就再也不是那个有限的意识,那个“我”。

哪里有依赖或者指望别人给予支持和鼓励,哪里有对别人的依靠,哪里就会有孤独。当你为了得到满足、幸福或者康乐,为了得到安慰而向他人求助时,当你在宗教上依赖任何人或者任何观念作为权威时,这一切中就有着极度的孤独。因为你如此依赖,所以孤独,于是你寻求安慰或者逃避的方式,你从别人那里寻找权威和支持,期望得到安慰。但是当你觉察到这一切的谬误,当你以你的整个内心和头脑来觉察,孤独就会止息,因为此时你再也不依赖别人给你幸福。

所以哪里有选择,哪里就不可能有洞察,因为洞察是毫无选择的。哪里有选择和选择的能力,哪里就只有局限。只有当选择止息,才会有解放、完满、丰足的行动,也就是生命本身。创造是没有选择的,就像生命没有选择、了解没有选择一样。真理也同样,它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动,是一种永恒的发生,其中没有选择。它是纯然的洞察。

参阅资料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