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出问题,但不去寻求答案
思维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,一种追随“怎样”,另一种是调查却不寻求结果,调查的思维将帮助我们。你的思维当真在调查找出机械思维是否结束吗?它能吗?你有没有提出过这些问题? — 克里希那穆提
我们习惯于思考时机,思考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之类的问题。当我们困惑、悲痛、无爱,满腹辛酸和挫败,但还是要不断努力挣扎着奋斗去成为什么人的时候,我们说“我必须腾时间解决这所有的一切”。但是我们从不扪心自问“我能立刻而不是最终才解决么?”
提出基本问题是必要的,但是很少有人真正去寻找基本问题的答案,因为这些问题本没有答案。这些问题清晰而有深度,问题本身就是它的答案。自己学习到的和老师教授的构成了已知知识。那些成为总统,成为富人等等的梦想构成了已知知识。受已知知识作用的思维除了不断向梦想靠近,还能做些什么?这些已知的活动能在没有任何动机的情况下结束吗?因此,即便存在动机,那也是已知的。
当然,已知领域的已知活动,使得大脑不会知道未知的东西。所以,已知运动能否结束?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。若你不试着去寻找答案,又不想“得到某个结果”而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,若这个问题对你来说是个基本问题,你很严肃地认真对待,那么你会发现已知知识的运动达到了终点。随着已知思维的停止,从已知活动中解脱出来,便进入了欣喜、愉悦的不可知,不可预测的状态。
你不得不去问一个问题并且不去寻找答案,因为答案会因你的状态而改变。为了改变现状,你必须问一个不去找答案的问题。
我觉得提出基本问题,且坚持提问并不去寻找答案非常重要。因为,你越是坚持提问、要求、质问此类问题,思维就会变得越发敏锐,敏感。自我证明的全部努力都是状态的结果,在这种状态下,思维能完全解脱出来么?若你不去寻找答案,且把问题留给自己,那么你将得到一个正确答案,这个答案不是可能或者不可能,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。
我们知道思维是机械的。那么下一个问题便是:怎样停止它?在提出问题时,思维再一次机械。我追求结果,恰巧手边有一个可行的方法,我就会想要加以利用。那么会发生什么事呢?“怎样”是对机械思维的回复,旧的回复……思维存在两种不同的状态,一种追随“怎样”,另一种是调查却不寻求结果,调查的思维将帮助我们。你的思维当真在调查找出机械思维是否结束吗?它能吗?你有没有提出过这些问题?如果有,什么动机、意图或者目的?这些非常重要。如果你有动机地提出问题,那么你是想要得到一个你在乎的结果,你就回到了机械思维的过程。不带动机地提问才能发现真理。如果你调查,你将发现你的思维不是在寻找结果,而是在等待答案。它不是在思考答案,不是要求,不是希望答案,而是在等待答案。
听着,我给你提了个问题。你的反应是什么?你的第一反应是去思考,去判断,去观察,去找出一个机智的答案。那么, 你不是在回答,你是在回复,在行动。换句话说,你是在寻找答案。如果你不想等待,试图寻找问题的答案的话,你所找到的只能是机械的回复。而等待答案的思维是非机械状态的,因为答案是未知的——已知的答案都是机械的。但如果你直面问题并等待答案,你将发现,自己的思维会处在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之中。等待比答案本身更重要。
思维不再机械,而是采取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,这种不同在于变被动为主动。
思想累积知识。受思想的控制,才会感到悲伤——这样的思维并不敏感,不想探索,不想发问,也不会提要求。提出问题,却又不寻求答案,对思维来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,因为问题,思维拆掉了围墙,推开了面向外界的门窗。因而,通过这些问题,通过观察、聆听,你的思维会变得极其敏感。
对于基本问题,没有绝对的“是”或者“否”的回答。问题的提出本身是重点而非答案,若我们能够不去寻找答案而去观察问题,那么这种观察将会带来一种理解。
某种提问只关注问题本身,不寻求答案,这种提问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,你可以发现、审视、观察、聆听。如果你提出想要答案的问题,你可能会找到答案,但如果你因想得到答案而提出一个问题,答案将视你的状态而定。
我们是否有可能生活在一个复杂却又不存在冲突的阴影的世界里?你只要把这个问题用心去想一想,记在脑子里,看看发生了什么即可。
若你被问了一个问题,对于这个问题你一无所知且没有任何相关的记忆。倘若你能诚实地回答你不知道,那么这个未知的状态即是调查真实未知的第一步,所以若我知道真相,且确实撇开答案,那时思维又是何种状态?当“我不知道上帝是否真的存在,是否真的有爱”的问题提出时,思维是怎样的一种状态?那是没有任何记忆可以回复的问题。思维说“我不知道”的时候,并不是一种否定的回答,思维完全停止了搜索,停止了任何运动。因而它不知道,通往思维所谓的未知。已知之外的活动,仅是已知知识的一个映射。
思维的这种“我不知道”的状态,是一种可以挖掘任何东西的状态,一个大脑充斥着信息和百科全书般知识的人说“我不知道”时,他的思想还能积累么?对他来说这将是非常困难的。
当思想撇开它掌握的一切知识时,当思想不认可佛教、基督、大师、教师、宗教、座右铭时,当思想完全独立、未被污染时,就意味着,已知活动达到了终点,只有在那时,才有可能产生基本的改变或是巨大的变革。
只有当思维能够停留在未知的状态,不受言语的局限,而是关注事实,才能发现现实。但是那种状态又是非常罕见的,因为我们总是羞于未知。知识给予我们力量,彰显着自身的重要性,还为我们提供自我活跃的平台。这种思维不是召唤记忆深处未曾出现的知识,而是一种清空对过去的认知,无视积累过程中的认识,能维持未知状态的思维。一旦一无所求,人的思维将无限拓展,无欲无求,不可估量的思维也会随即产生。
我们在观察自身时,不会孤立和限制自己,也不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——因为我们就是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就是由我们组成的。这是事实。当我们人类——无论是亚洲人、欧洲人, 还是美洲人——审视我们意识和自身的全部内容时,我们其实是在研究整个人类群体。
所以,观察并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。这一点必须非常明确。我们在观察自身时,不会变得自私、越来越神经质或是偏颇。与此相反,当我们审视自己时,其实是在检视全人类的共同问题,检视人类面临的痛苦、冲突以及人们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一些可怕的事情。
实际上,我们就是这个世界,这个世界就是由我们组成的,明白这一点非常重要。或许我们表面上的生活习性和脾气性格各不相同,但从根本上来说,生活在这个不幸的世界上的所有人类都要经历迷茫、混乱、暴力、绝望和痛苦。
我们都有共同之处。因此,我们在观察自我时,也在观察整个人类。我希望这一点已经说清楚了,希望大家不要像大多数人一样,去观察一些神经质的、偏颇的、自私的事情。
参阅资料
- 节选自 《To Be Human》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