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

知幻即离,不作方便;离幻即觉,亦无渐次。 —《圆觉经》

朋友们,在当下的时空节点,人们的精神状况越来越糟糕,各种烦恼和痛苦层出不穷,于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修行这条路,修行是什么?在很多人的理解中,每天打坐多长时间,每天诵读了多少经典,每天念了多少次咒语,这些才算是修行,这些应该也算吧,之所以说应该呢是因为如果发心不对,这些也不一定是修行。修行其实就是降伏自心,在生活中的修行也是如此,降伏自心就是不被心控制,在生活中能不被情绪控制,能不那么容易生气,能轻松应对那些忽然发生的日常矛盾。

那如何才能降伏其心呢?我们平时之所以会被情绪控制,之所以有这么多烦恼,其本质原因就是缺少智慧。智慧增长了才能降伏其心,智慧增长了才能不被情绪控制。那么如何才能让智慧增长呢?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,我们需要清楚智慧是什么,很多人觉得高学历的人读过很多书的人呢,就会很有智慧,其实不然。他们的知识确实很多,但平时生活的一地鸡毛的也不在少数,自己也是烦恼不断。除此之外,想必大家也见过不少高学历犯罪的新闻。知识和智慧区别很大,打个比方,知识是一个人失恋了,知道最好的方式是忘记对方,但就是死活忘不掉。而智慧是看清楚爱情的本质,能坦然面对,聚时珍惜,别时祝福。一个人读很多书,能了解很多知识,但不一定能增长智慧。一个人经历过很多挫折,不一定会增长知识,但很可能会增长智慧。

从简单到复杂是知识的积累,而从复杂到简单就是智慧的增长。所以并非看书或者听某个大师讲了很多道理,智慧就能增长。要说得严谨一点,一个人的智慧根本就无法增长。因为每个人本就是圆满的,智慧具足的,你的智慧本就圆满,为何还需要增长呢?六祖慧能大师在证悟时大发感慨: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何期自性本不生灭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无动摇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。大概意思,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性都是智慧具足的。不止如此,佛陀在证悟时也说,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。这一句,不仅说明了每个人都具有和佛陀一样的智慧,还解释了为何每个人表现得没有智慧的原因,因为妄想执着太多。智慧就像太阳,太阳一直都在,无论是阴雨天还是大晴天,我们之所以看不见太阳,是因为乌云太多,一个人的妄想执着越多,能出现的智慧之光就越少,这也是为什么生活中欲望越少的人,能放下的事情就越多,也活得越自在。

讲到这里,增长智慧的方法就出现了,那就是减少妄想执着。道理很简单,我们之所以会有情绪,一定是有执着于某件事。当情绪升起的时候,也就是执着最明显的时候,这时候智慧就会消失,让人做出很多平时都不会做的愚蠢的事。人愤怒时会恶语相向,打砸东西,甚至伤人杀人等,平静下来又十分懊悔。这正好说明情绪出现时,智慧就消失了,情绪消失后又恢复了些许智慧。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成了,如何才能减少妄想执着?这是一个古往今来几千年了,无数人都在探寻的问题,这个问题有答案,但就算知道了答案,如果不实践也不会有任何作用。

减少妄想执着的途径有两个方面,一个人经历诸多的困境和挫折,就有可能放下很多妄想执着,一个人每天想着赚钱,拼命工作,但某一天忽然身体垮了,非常严重,那他出院后很有可能会放下对金钱的执着,有句话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,就是说一个人经历了生死大难后,可能会放下很多执着,智慧自然就增长了,相应的福气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。注意我说的是有可能,并非一定。那种执着太深,悟性不够的人,经历再多,也可能还是一如既往的执着。只是呢,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经历那些困境和挫折,而且在困境和挫折中,很多人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彻底被击垮。有人感情失恋后就抑郁了,有人创业失败后就自杀了,这时候再说什么智慧增长就没有了任何意义,对不对?当然还有一种更为平和的方法,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妄想执着,那就是修行,妄想执着呢都来源于那颗心,而修行就是降伏自心,当心被降服了,妄想执着也就能被我们减少,相对于前一种方式,修行的方式并非有可能,而是一定可以放下妄想执着。

有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有一个循环出现了,想要降服自心,需要有智慧,想要有智慧,就需要放下妄想执着,而想要放下妄想执着,还得降伏自心。不过这虽然是个循环,却并不是个死循环,之所以说这么多,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,就是修行可以帮助一个人增长智慧,控制自己的情绪,而觉察是修行中最简单且最强大的方法,也是最适合在生活中放下妄想执着的方法,这时候呢循环就变成了,想要不被情绪控制,需要降伏自心,想要降服自心,需要有智慧,想要有智慧,需要放下妄想执着,想要放下妄想执着,需要用觉察。

为什么用觉察就能放下妄想执着呢?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觉察,觉察本身十分简单,简单到绝大多数人都会错过。就算已经理解和掌握这个方法的人,如果不足够警觉,也会错过。什么是觉察,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,觉察就是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。此刻是指当下这一刻,不是过去,不是未来,就是当下。正在发生,包括当下自己所有语言、想法、行为,还包括看到的场景,听到的声音,接受到的各种感觉等。知道自己在生气,这是觉察。知道自己在走路,这是觉察。知道脚在痛,这是觉察。知道某个想法产生,这是觉察。听到有小孩在哭泣,知道,这就是觉察。看见远处的高山,知道,这就是觉察。觉察就是这么简单,不过呢它有个原则,就是只是知道,不跟随,不跟随正在发生的事,不被正在发生的事带走。

知道自己在生气,我说过不跟小孩子生气的,怎么又生气了,不过他太不听话了,每次都这样,这就不是觉察。从懊悔开始,已经被当前的事情带走了。觉察虽然很简单,但正是因为太简单,所以才特别容易错过。我们平时的做事方式,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是习惯跟随当前发生的事情,出现另外一个念头,然后又跟随那个念头产生新的动作,然后跟随那个动作出现一个新的念头,然后又跟随这个新的念头,这就是我们正常的反应模式。在这种反应模式下,我们就失去了自主的能力,只能一直跟随。如果出现情绪,我们就跟随情绪,一直跟随情绪,被情绪控制。而觉察是知道此刻的正在发生,看见自己出现的新的想法,新的念头,看见之后就有了自由。可以继续,也可以不继续,看见了反应模式可以跟随,也可以不跟随。看见了自己想要大声呵斥的念头,就可以选择停止,此时就不会跟随情绪,也自然不会被情绪控制,这就是觉察的基本原理。

情绪也好,念头也好,如果要继续出现,都需要能量。你跟随某个念头,或者你拒绝某个念头,都是给它能量。刚开始对孩子生气,想起他以前总是不听话,玩游戏,这就是给生气这个情绪能量,于是你越来越生气;你刚开始对孩子生气,想起自己曾发誓自己以后绝不对孩子发火,但这次又犯了,自己怎么这么没用,而且孩子真是屡教不改,再这么下去以后就真完了,这也是给情绪能量,不只是有愤怒,还有懊悔。觉察,只是知道,不做评判。不跟随,不拒绝,不看对错,只是知道。看见自己要生气,知道就好,没有接下来的任何发生。无论是继续的想法,还是懊悔的想法,都不要。如果出现,继续知道就好。不判断应该还是不应该,不判断这个方式是好还是不好,只是知道,不惧不迎,这个方法很简单,看上去还有点傻,但真的很实用。

当我们只是觉察,不给妄念能量,妄念自然会慢慢消失。就像一杯浑浊的水,无论我们用多大的力气摇动和搅拌,水只会越来越浑浊,若我们只是把这杯水放在桌子上,不摇动不搅拌,只是看着这杯水,水会自己就会变得清澈起来。同样的道理,出现了各种情绪,各种念头后,我们不跟随不拒绝,只是看着那些想法和念头,他们自然会消失。这就是觉察的强大,也是简单的强大。而且我们随时都可以觉察,只要有人提醒我们开始觉察,我们马上就可以觉察。知道自己在回答问题,知道自己在说话,知道自己在计划明天的会议。不过虽然如此,但现实情况是,就算我们懂了什么是觉察,也无法经常提起觉察,无法及时提起觉察,更无法时刻保持觉察。过去的几十年,我们一直都是跟随想法,跟随念头,跟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,一直习惯如此,这就是习气。习气如此顽固不化,想要及时提起觉察,确实不太容易。

这也是为什么日常生活中,就算我们提醒自己,不要生气,还是忍不住会生气。当然想要及时提起觉察,也不是没办法,因为觉察是可以训练的,接下来我就告诉大家如何练习觉察,提升觉察力。尽量找一个安静的,没有声音,不被打扰的环境,不用播放音乐,可以是完全黑暗的,如果不能,也尽量不要有太强烈的光线,周围尽量不要有刺鼻的气味,然后找一个让自己尽量舒服的姿势。准备好之后呢,可以开始正式的练习了,尽量看见自己的每一个念头,告诉自己,知道。听见的声音,身体的感觉,出现的想法,都是念头,知道就好。例如:想起孩子,知道。正在静坐,知道。听到有人咳嗽,知道。脚有点痒,知道。没发现念头,知道。

上面的几个例子很典型,代表了不同的情况,想起孩子是头脑中出现的想法,知道就好。正在静坐是知道目前的状态,知道就好。听到咳嗽是声音,知道就好。脚有点痒是感觉,知道就好。没发现念头也没关系,知道就好。期间有任何想法都不要跟随,只是知道。想起门没关,不要起身去关门,这是个念头,知道就好。脚有些痒,不要去挠,这是个念头,知道就好。就这样一直保持这种方式,持续看着念头,告诉自己知道。及时看见,不判断,不跟随,一旦出现某个念头,某个想法,我们告诉自己知道,这个念头就会消失,这个想法也就不存在了。原理也很简单,在出现某个念头和想法之前,我们需要接收到某些信息,而我们身体接受信息的途径有六个,眼耳鼻舌身意。之前对环境的要求呢,可以把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大途径尽可能地屏蔽,这样就只剩下意,此时的意会异常活跃,念头会很明显,方便我们看清楚,看见一个念头,知道。下一个念头出现,继续看见,知道。

用这个方法,看见一个接一个的念头,只是看着念头,知道这是个念头,仅此而已,不要附加任何东西。长期这么训练,会让我们习惯性看见自己平时升起的念头,在情绪升起之时也能及时看见,如果能及时看见念头,就可以选择不被其带走,自然也就不会被情绪所控制。这个方法在禅修中叫观。也是心经的第一个字,观自在的观。循序渐进,掌握了这个方法,每天睡觉前静坐 10 分钟,随着自己对觉察的熟悉,可以逐步加长静坐时间。加长到 20 分钟,半个小时,期间尽量让身体不要动,痒了不要挠,知道就好。腿疼不要动,知道就好。如果真的一直有某种感觉困扰,处理一下,继续开始也可以。尽量让自己不跟随,所有的动作都是念头的跟随,如果你已经完全掌握这个方法,可以在生活中随时保持这种练习,走路时练习,坐车时练习,喝茶时练习,甚至与人聊天时都能时时练习。当我们能及时看见念头,及时知道,念头可能会逐渐减少,这也是正常现象,不是好事,也不是坏事,知道就好。偶尔发现没有念头,也只是知道,不要刻意寻找,寻找本身也是个念头。

在静坐过程中,如果每次都能及时看见念头,念头可能会出现得越来越快,也只是知道就好。尽量做到念头一出现就知道,甚至不关注念头的内容,就已经知道。静坐过程中,你可能会想起某件有意思的事,或者曾经困扰自己的难题,忽然有了答案,或者有新的灵感,或者对装修房子有了好创意等,不要兴奋,也不要中断静坐,这都只是念头,知道就好。这些都是诱惑,不要被其影响,也不用担心忘记了,不会忘记的,这些本身就是智慧光芒的闪现。还可能会出现各种幻想,类似觉得身体有一股能量涌出,或者忽然很感动,泪流满面,或者还有其他的现象。遇到这些也不用奇怪,都当成念头,知道就好。不要跟随,不用评判,这不算好事,也不是坏事,知道就好,不要被带走。

通过静坐练习觉察这个方法,如果坚持正确练习,是有机会体验到空性,理解什么是不生不灭,不增不减。但这并不是目的,静坐的目的就是静坐本身,让一切自己发生,我们只是看着,知道就好。练习觉察的目的就是练习觉察本身,我们只是练习,觉察自己就会出现,踏向彼岸的每一步都是彼岸本身。最后要提醒大家一下,练习觉察虽然并不复杂,但很容易就走入岔道,有几点需要大家注意的地方:

第一点,不要把练习觉察当成练习身体。有些人呢在静坐过程中过于强调姿势,在静坐时呢非要坚持单盘或双盘,腿麻了也还在坚持,这完全没有必要,并非单盘或双盘不好,但我们不是来练腿的,并不是双盘坐,一动不动一个小时就说明很厉害,如果这样算厉害,路边的大石头最厉害了,我们练习觉察是为了降伏其心,这也是为什么我和大家说,找个舒服的姿势就行的原因。

第二点,注重本质,而不是注重时间。静坐练习觉察要尽量看见所有的念头,要及时知道不被带走,这是基本的原则。如果一直被念头带走,妄念纷飞,哪怕静坐时间再长,也没什么帮助,念头很散乱的一动不动静坐一个小时,还不如认认真真观念头几分钟。

第三点,不要自己骗自己。在静坐练习觉察的过程中呢,需要看见念头。所有的念头一旦看见就会消失,不要实际上自己已经被念头带跑了,还要以为自己是看见了,例如明天要开会,知道。开会要准备好材料,知道。那些材料好麻烦啊,知道。这种情况呢,明明就是念头随着开会这件事一直在延续,但强行在其中加了几个知道,这就是属于自己骗自己了。

第四点,不要有期待。静坐练习觉察,有人会有某些特殊感觉,或者出现某个境界,这些并不算坏事,当然也不算好事,是正常现象,没有出现某些特殊感觉也是正常现象。所以不要心生期待,该发生的自然会发生,当有了期待,期待本身就是念头,而且会成为阻碍某些事情发生的障碍。

第五点,不要自以为是。练习觉察一段时间,很容易就能掌握觉察的方法,此时更要持续练习,给自己提更高的要求,如更及时看见念头,增加静坐时间等,不要觉得自己已经会了,就不用练习了,静坐练习觉察练习得越娴熟,觉察力会越厉害,在生活中应用也能越及时,要始终保持一个初学者的心态。

最后一点,也是最重要的,不要盲修瞎练。了解了觉察可以自己尝试,完全可以自己做静坐练习,但如果出现一些状况,例如身体有某些反应,或者总是看见某些幻象,就要赶紧停下来,不要再练习了,这时候呢你就需要找个可以指导你的老师,千万不要觉得这是自己进步了,觉得这是达到某个境界,或者以为自己开悟了。不是的,遇到那种情况,最可能的结论就是你走偏了,修行不能盲修瞎练。

推荐阅读